narzi

看完大悲25周年演唱会的胡说八道

        趁周末终于把大悲给看了,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慎重的剧,在此之前已经听了多遍各个版本的演绎。悲惨世界这本书,我在高中时期曾读过多遍并深受其影响。虽然已经隔了五六年,但当时的情绪仍然记忆深刻。
        由于时间限制,其实音乐剧切掉了很多细节,留下来的都是格外动人的。我发现自己还是完全看不了芳汀卖掉项链卖掉金发卖掉牙齿卖掉身体的情节,那一段跳过去了,不知道剧里怎么演绎的,实在不想在电脑前哭。资本社会是如何吃人的,其实在芳汀身上最为清楚。我对悲惨世界里的女性角色一直怀有特殊情感,感同身受她们的所有痛苦,芳汀,爱潘妮,珂赛特,她们的痛苦与绝望,我全都理解。可能是和成长环境有关,在我的童年里,就见到过她们的影子,像她们中的某一个或者皆有。我能感同身受这份痛苦,恐怕有部分也是出自对自身的担忧与恐惧。出于这份理解,我看着剧中的丑角夫妇实在笑不出来。故事太真实了,真实到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和中学时不同的是,那会儿陷入了一份长达四年的绝望暗恋,格外同情爱潘妮,一首I love him,听的心都碎了。对珂赛特这个角色却不能完全理解。不是不喜欢她,而是仅仅把她看做芳汀的女儿,冉阿让抚养的孩子,而她本身存在于书中的意义,反而没思考过。但是现在全明白了,珂赛特遗忘童年受虐待的回忆,成长为纯洁美丽的少女,是全本书中在痛苦命运中的人们唯一的救赎。阿让救不了自己,救不了芳汀,但是小珂赛特,她可以被保护,她应当被保护。她应当无忧无虑,她应当有美好爱情,她使得芳汀和冉阿让的挣扎有了意义。看吧,我们的血没有白流,可怜的珂赛特,可爱的珂赛特,她能拥有我们不可能触及的幸福。这也是人需要下一代的意义,不一定是和自身有血缘关系,但是有年轻人总会有希望。
         可能是原著印象太深吧,太悲完全吃不了cp,如果非得说的话,就是官配马吕斯和珂赛特,冉阿让和芳汀吧。看书时觉得芳汀对阿让来说同时兼具母亲、爱人和女儿的角色,有点类似于JCS里的Mary之于Jesus,是他的救赎与期待,是精神的抚慰与寄托。
这么多人吃沙威和阿让,让我心情略复杂。首先叫沙威小警察就有点接受不了,书里的沙威,确实没有剧里那么可爱。他确实是个可怜人,把法律与规则视作最高信仰,并且这个信仰最终被冉阿让打碎了。但他另一方面也是“规则”的一个具象化,是那个吃人社会的一个代言人,是街垒上的年轻人们流血牺牲抗争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从来不会有什么感化与和解,只有你死我活,阿让宽恕沙威的同时,杀死了那个警察沙威,活下来的沙威其实已经破碎了,投河自尽也在情理之中。
         冉阿让是个英雄,真正的英雄,承担无尽的痛苦,给予最多的爱。他是不可能被打倒的,也不会囿于情绪之中,生活把他打磨得近乎圣人,他对芳汀对珂赛特甚至马吕斯的爱都是博大而仁慈的,仿佛神爱世人一般理所当然。读书时,对阿让的感情只有无尽的尊敬与赞叹,一个人要有多强大,才能活成他的样子?
         对于冉阿让和沙威这样深刻的矛盾与深重的痛苦,讨论相爱相杀这样浅薄的感情无异于亵渎。他们的矛盾是人性与教条的矛盾,是平民与压迫者的矛盾,不是针对个人的仇恨,更是不可能调合的。阿让能宽恕沙威,但是冉阿让和警察沙威不可能和解。抛弃了信仰的沙威除了死亡别无出路。但我对同人作者们没有意见,毕竟剧里的沙威和阿让,和书里并不完全相同。
         看剧的另一个惊喜是革命青年们。可能是我阅读习惯不好,看书时对他们的热烈与激情并无深刻印象,但是当拉面老师鸡血万分地唱出来时,这份激情就被点燃了。这是仅仅阅读文字不可能感受得到的。
        深夜胡说八道,如果真有朋友看到了请勿当真,五六年没看那本书了,最近又想重新再读一遍,也许会有新的感受。[/cp]

评论